通讯员/荆州项目 莘丽娜
采访对象简介
耿仕标,中共党员,从事公路建筑行业13年。作为技术骨干,参加过北盘江特大桥、乌江特大桥及杭甬高速连接线等大型桥梁、隧道、公路工程项目施工,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担任现场技术骨干、项目总工及项目经理等职务。先后发表局级工法1项,拥有3项实用新型的课题专利,荣获公路协会及局科技创新成果奖等多项荣誉,现任荆州建养一体化项目经理。
访谈实录
莘丽娜(以下简称莘):耿经理,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。据了解,在您的职业生涯中,第一次接触普通公路建养一体化模式,现在项目开工运营已三月有余,您认为,建养一体化对我们公司有什么好处呢?在这过程中,我们参加建设的人员又有哪些挑战呢?
耿仕标(以下简称耿):在公司的大力支持及项目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这段时间,我们深刻体会到建养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的益处。不仅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,而且有效实现了集群效应,有利于资源共享、统一管理,并着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。对公司,不仅开拓市场、提升品牌影响力,而且,还为公司增产值,创效益、给商务谈判,设计优化,施工图全预算,资料整合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对于我们参建人员来说挑战,一是思想方面,项目人员刚组织在一起,彼此的磨合与适应成为了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,项目连续组织开展工作制度的学习与宣贯;二是工作方面,开工以来,全方位接洽的工作量较大,而且前期踏勘地材紧张,料源缺乏。三是现场人员的身体健康,我们的施工区域有血吸虫这样的疫虫,身体健康有一定的风险。开工也正值炎夏,施工人员战高温也是挑战之一。
莘:今年是“发展质效年”,公司领导多次强调项目发展要把质量与效益要放在首位,“以现场保市场”,在基层项目,您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?我们的项目可以从哪些方面提质增效?有什么创誉创效的秘诀呢?
耿:对内,我们时刻秉持“向1%要效益”的理念。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,项目生产的全周期,工作开展的全流程中,力争多创造1%的价值,多降低1%的消耗。
与建华书记在项目大力提倡勤俭节约,如双面打印草稿材料,号召员工空调调至26度,在一张纸一度电等资源节约的细节上创效益。
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荆州建养一体化项目迅速进场、迅速开工、边干边谈,牢记谈和干一样重要。并在现场安全,绿色施工的工作上下大力度,注重进度质效。确保“三高”,即高效益、高质量、高标准。努力开拓在速度快的同时,经营效果也好的发展局面。对外,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央企的思想理念精髓,使其在普通公路建设期间得以充分彰显,做好公司文化的续承及宣传工作,从而扩大企业影响力。
莘:如何牢牢牵住进度这个“牛鼻子”呢?
耿:进度是项目管理的风向标和体温计。我们要早完工、早交工、早回款。抓进度就是要超前谋划;充分的施工准备;制定可行的施工计划,明确节点目标;工料机的科学配备和组织;加强过程控制;明确责任人;量化指标及按照既定时间完成工作任务;加强检查考核及评比工作;形成竞争机制,能上能下;定期总结、表彰、激励先进。
莘:在前不久开完年中会后,您有什么感受呢?
耿:一是更加明确了工作目标;二是以后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工作;三是更加坚定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心;四是更加有信心,给公司及社会交上满意的答卷。
莘:刚提到人才培养,对于这方面,您有怎样的工作思路?工作13年,您一定会有得意的徒弟,您是如何评价他的呢?
耿:首先,关于人才培养,第一,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;第二,核心就是“用其所长,避其所短。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。”;第三,及时与广大职工沟通反馈;第四,努力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氛围;第五,实行“三高政策”,点燃激情,激发潜力,并做有效努力;第六,把员工分为自燃型、点燃型、阻燃性。采用不同的管理培养模式,进行思想指引及工作督促;第七,深入职工内部,给予关心及帮助;第八,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,多学习经济学和行为管理学。
项目总工李明是我徒弟,共事五年来,我们是师徒,更是战友。成功没有捷径,源于天道酬勤。他是我的骄傲。在工作中,他能按时圆满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,求知欲、自学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强。在业余时间,他还利用互联网学习,与时代发展同步,积极探索工作方法。作为技术人员,他也非常细心和有原则。在生活中,他是一个乐观、有担当的人。
莘:面对荆州项目点多面广的六条施工线路,在现场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,您是怎么解决的?接下来的工作,您认为主要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应该是怎样的?
耿:公司首次承接建养一体化新模式,没有在普通公路上的可借鉴的工作经验,所以我们也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寻求发展。在现场管理方面,荆州建养一体化项目面临点多、面广、线路长的实际情况。出现了管理人员不足、矛盾指令重叠、职能交叉重复的问题,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明确分工、责任到人、树立目标、量化指标、精简总部人员、增加工区执行力、充分发挥工区主任的承上启下、联系协调的枢纽作用,全方面打通沟通渠道,使信息保持及时性。上下的联动施工,也使进度争分夺秒。通过前期的调查、了解、分析,我们还总结形成了“1232”管理模式,即一个中心、两个抓手、三个服务、两个监督,并在经营方面,积极整合局、公司、社会资源,实现资源合理共享。